由於淡水往昔為台北盆地唯一出入口、又是東亞海路的中途站,因此數千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形成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遊耕的平埔原住民,早期中國流民和日本船隻,經常到淡水和他們交易。
16世紀,西方海國開始逐鹿亞洲,台灣與淡水的地位引起他們的覬覦。西班牙人最先佔領台灣北部,並於1629年秋天入淡水築「聖多明哥城」、建天主堂、並溯淡水河入台北,以淡水為其殖民、貿易和宣教之基地。1641年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勢力,並重新築城「聖安東尼堡」(即今紅毛城)。荷人除了鎮撫原住民,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致力於硫磺、鹿皮等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港和中國商人貿易,直到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後,荷人才離開淡水。
台灣入清版圖後,淡水因與大陸最近,本身又是良港。遂由昔稱「滬尾」的村社漸漸發展成通商港口,也帶動附近山區的開發。
1792年,清廷正式開放淡水八里坌與大陸兩岸直航。1808年清軍水師守備移駐淡水,治安改善後加上南岸八里泥砂淤積,港埠發展移往北岸淡水,街民與店家開始環福佑宮形成街莊。因此18世紀後的淡水,不僅是附近聚落生活消費和物產的集散地,也成了祭祀和文教的中心,主要街巷和廟宇先後建立。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洞開,西方船隻私下到淡水貿易,也視淡水為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淡水教會設教後的淡水(1872--1945)
天律條約之後,淡水開口通商,1862年正式開關徵稅。茶,樟腦,染料等物產的出口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只使淡水成為全台最大之貿易港而躍升國際舞台,也讓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外商也到淡水設洋行貨棧,淡水因此「年年夾板帆牆林立洋樓客棧闤闠喧囂」進入黃金時氏。
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新文化入台的門窗。1872年3月馬偕博士也抵達淡水,並以此地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根據地。西式醫院和新教育得在淡水創設,對早期台灣的開通思想、啟迪民智均有深遠的影響。1884年中法戰爭淡水一役不僅留名青史,更肯定了淡水在經濟、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日本時氏,如日中天的淡水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領台後大力建設基隆港,兼以鐵路之便,終而取代淡水。雖日人曾加疏濬、強化港埠設施,也有重新築港的計劃。但終無法挽回其命運,到晚期僅大陸戎克船和木材、石油業使用這個沒落的港口外,已成有名無實的國際港。淡水經濟轉向農漁業,也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今日的淡水(1945--)
戰後,淡水淪為小漁港。隨著大台北都會區的發展,產業與社會起了改變。早先依賴在此的學校和學生。之後,逐漸變為北海岸觀光遊憩的重鎮而生機蓬勃,直到近年來房地產的熱烙發展又使淡水起了結構性變化。雖過度的市鎮開發造成市容的大亂,大量湧進的外來人口突顯了公共設施的不足,捷運通車帶來的觀光人潮,更讓在地人的生活環境惡化。
話雖如此,淡水特有的人文與自然資源,依然讓淡水在居住環境、經濟產發和文教發展的生機無現,也一直會是台灣最知名的重光遊憩重鎮。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