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三月某日,筆者侍九十歲老母前往淡水沙崙拜訪舅父時,為了考究望高樓,特與家母、舅父母等四人,相偕赴望高樓舊址做尋古散步。
家母言及她在童年時代見過完整的望高樓。高度大約五人來高(約八公尺),上塔下壇平分。在舅父童年時代,此圓錐形的燈塔漸塌毀。舅父且追憶說:「先父(即筆者的祖父)曾爬進最一景層參觀,塔頂極狹窄,僅容一人站,瞭望視野頗廣闊」。
昭和十六(1941年)秋,日軍發動珍珠事件的前夕,也是七七事變的第五年,日軍為了配合侵略南洋的計畫,是年開始急速加強中等學校或大專之男生軍訓。每週四小時,各校備有「三八式」步槍、刺刀、輕機槍等,而由軍方派教官(稱「配屬將校」)負責指導訓練是年筆者唸私立淡水中學校今淡江中學男子部最高學年五年級。十月某日,全五年級學生約一百名分紅白兩隊,由「配囑將校」梅村中尉日人率領到沙崙沿岸舉行軍事演習:該兩隊最後在望高樓一帶展開一場所謂模擬白刃戰。然後由梅村中尉就「戰況」加以評判,此演習圓滿結束後,全員曾集合在望高樓旁邊休息。此時由「畢業紀念照相編委員會」請來的一位攝影師,以望高樓廢墟為背景,拍一張紀念照;想不到這一張相片,竟為望高樓留下了「殘影」。望高樓的上塔已頃, 下壇尚存,其高度有二人高(3,4公尺)。
望高樓坐落在岬的沙丘上,附近地勢皆是海灘或不及三公尺高的沙丘群因而,由望高樓的塔上瞭望時,視野廣闊,確實名副其實,為能瞭「望」的「高樓」,當是最理想的導航標的,然而,這座臺海島最古老的燈塔,「塔傾樓空」,如不記錄於文獻,恐將永遠消失於歷史中。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