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壹、區位及自然環境
三芝鄉位於台灣本島最北端稍微偏西,其位置約在東經121°,北緯25°之間,東北與石門鄉為界,東與金山鄉毗鄰,西南與淡水鎮相接,東南連大屯山脈和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分界,西北臨台灣海峽。全鄉面積65.990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7.3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8公里,南北約13公里餘。地勢丘陵起伏,向東南增高,至鄉界附近山地約為海拔1000公尺。平原分布在西北部,其間有大屯溪、八連溪、錫板溪等數道溪流,由東而西貫注,潤澤全鄉1700餘甲農田,水利灌溉稱便,其餘丘陵山地,開墾旱田2100餘甲,種植油茶、甘藷、香菇、高冷地蔬菜等農作物,另公私有山林地約2500餘甲,鄉行政中心設於舊小基隆之埔頭村。
本鄉位居台灣北部,屬溫帶氣候區,年平均溫度約界於16.6°C∼22.2°C間;平均濕度約為82%∼90%;平均風速則在2.6公尺/秒至3.7公尺/秒之間。每年9月至翌年4月之風向以東北向居多。
貳、歷史沿革
本鄉開拓以前,係為Vavi番社所踞,稱為小雞籠社,境內森林蔚鬱,漢人入居後成為小雞(圭)籠莊,又作小圭郎,本鄉的所在地小基隆即取自小雞籠字音的轉變。本鄉往昔是凱達格蘭族分布地區,而「雞籠」是由凱達格蘭族採用族名Ketagalan譯音而取名的。清末編隸芝蘭三堡,日本據台後,於民國九年改正地方行政制度,乃取芝蘭三堡改名為三芝,小雞籠遞衍為三芝的名稱於焉告成,台灣光復以後實行新制,改為三芝鄉。
本鄉究竟於何時開闢,詳細年月,無從考據。據云:距今約250餘年前係為「平埔番」所據,直至康熙22年(西元1683年)台灣歸入清朝版圖後,始由福建省之泉州、漳州等地移民來台,開闢田園,振興文教,依開闢之先後改訂地名有六,即小雞籠舊莊、小雞籠新莊、錫板莊、後厝莊、土地公埔莊、新莊仔莊等是也。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役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台灣遂為日人所據,翌年施行地方官制,由於政治紊亂,數經改制,光緒23年(西元1897年)以日皇敕令,改正地方官制,于縣下,廢支廳,置辦務署,三芝隸滬尾署第六區,土地公埔、新莊仔莊等編為滬尾署第七區。
迄光緒27年(西元1901年)日人為更臻極端集權之治,乃大改地方制度,變三級制為二級制。廢縣及辦務署,改制為廳與支廳,本鄉改隸小基隆支廳管轄,並將原屬滬尾署第六區改稱為台北廳第30區,同第七區改稱為台北廳第31區,同時更改地名,將小雞籠舊莊改稱小基隆舊莊,小雞籠新莊改稱小基隆新莊,新莊仔莊改稱北新莊子莊。民前3年施行區長制度,則將台北廳第30區改稱小基隆區。同第31區改稱北新莊子區。嗣於民國元年9月改滬尾支廳為淡水支廳。民國4年2月廢小基隆支廳併入淡水支廳。
民國9年7月,日人為改革地方制度,全島實施州、郡、街、莊制,本鄉屬台北州淡水郡,並將小基隆與北新莊仔二區合併取芝蘭三堡之「芝三」二字改稱為三芝莊。同時將莊內主要地名小基隆舊莊改稱舊小基隆,小基隆新莊改稱新小基隆,錫板莊改稱錫板,後厝莊改稱後厝,土地公埔莊改稱土地公埔,北新莊仔改稱北新莊子。民國34年本省光復後,改鄉名「三芝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