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題: |
淡水一日之美 |
 |
內容: |
淡水是一個美麗而純樸的小鎮,它位於台北盆地西北方,山河環繞,景緻優美,人文薈萃,每到假日,舟車頻繁,眾多的遊客來到這裡遊玩,探索淡水之美。 從紅毛城走到淡江中學,沿路上,我看見一棟棟充滿藝術的建築物,令人象最深刻的是牛津學堂,牛津學堂是棟紅磚建造的四合院平房,有護龍、山牆,山牆上還有白色的海浪花紋;左右護龍的門窗上緣是圓拱形的;屋頂上有中國式的寶塔與十字架。是棟中西合壁、十分獨特的學校,也是北部第一部大學。 淡江中學石板屋、女學校、男學校、馬偕墓園、大教堂、八角樓…等歷史意義與藝術建築。淡江中學的建築特殊,景色優美,校園中充滿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英國領事館。走進紅毛城,映在眼前的是南門,城門上設有雉堞。英國領事館的特色有中國式樣的古錢紋通風口,以防潮濕;牆上精心雕刻的磚刻的磚刻,代表平安的綠釉的綠釉瓶欄杆,在紅色磚牆襯托下,更顯得明亮耀眼。 紅毛城。紅毛城是棟菱堡式的建築,它是以軍事防禦為主,防禦的工程有兩公尺厚的厚牆,是為了要阻擋敵人的砲火攻擊;在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的角樓,可以看見淡水河上船隻的來往;守軍可躲在城垛後面攻擊或觀察敵人的動靜;天冷時,可用壁爐取火生暖,驅除房間的濕氣,旁邊還有燒燬機密文件的焚化爐。我發現紅毛城地形險要,西、北、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坡,所以建在山崗上的紅毛城會易守難攻。 滬尾偕醫館、淡水長老教會、清水祖師廟、淡水老街。走進清水祖師廟時,我發現門神、樑柱、托木…都是雕刻成立體的,刻得精緻生動,栩栩如生;淡水老街還可以在河隄邊欣賞淡水河的風光景色,一覽無遺! 淡水的古蹟是這麼的多,而且每個古蹟富傳奇性的歷史背景,各個建築物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藉此也讓我瞭解了淡水昔日的風華與如今淡水的地位日趨沒落。淡水之行,真正感覺到淡水,也讓探索出淡水之美。隨著我們對「文化」這個觀念越來越深入地瞭解,有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文化不僅是一句口號,文化也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就是生活。既然生活囊括了食、衣、住、行,那麼,將「文化」與「交通」串聯在一起,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事實上,對許多國民和外國友人而言,淡水特有的「捷運文化」,在某一個層面上的確反映了淡水人的生活態度與生活價值。淡水人生活中那種缺乏完美秩序的、不安的、騷動的、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特質。 都市大眾運輸長期停留在一個相當低的服務水準,市民們在「行」的需求上沒有適當地被滿足,只好「自尋出路」,最後竟演變成一種文化。 台灣都市交通轉型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機會:高效率、高品質、高服務水準的大眾運輸工具,如果能吸弔市民廣泛搭乘,因而改變了以往的交通行為,生活隨著捷運「上軌道」,甚至改變對都市交通刻板印象:把電聯車廂當作公共空間的一部份、把捷運車站當作一種重要的開放空間、把捷運建築當作都市地標藝術、在捷運系統裡欣賞藝術,更進一步地,能夠開始用藝術的眼光看待捷運……,那麼,我們的確機會改變原來的摩托車文化,共同塑造出屬於我們的、新時代的「捷運文化」! 每一個以捷運系統為主要大眾運輸工具的城市,都建立了獨特的、令市民自豪、足以代表這個城市的藝術風貌,而文學家、藝術家、攝影家,甚至電影藝術工作者以及其他領域的創作者,也都紛紛以捷運為題材,激洫出文化與交通科技交會的動人作品。在這些城市裡,捷運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捷運與捷運文化讓我們感動與欽羡,同時也讓我們對淡水捷運這個捷運「新生兒」在交通服務功能之外,有更高的期待與想望。就是這種對淡水捷運以文化立鎮高水準文化期待與想望的具體行動與呈現。都市管理也非常重要,但唯有更深的文化層次上建立共同的、可分享的情感,才能有團隊的感覺,才能建構一個以分享與團隊精神為基礎的市民社會
|
 | 姓名: |
918 |
 |
日期: |
2006/7/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