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田橋遺址
2.滬尾砲台
3.紅毛城 領事官邸
4.理學堂大書院
5.外僑墓園
6.馬偕墓園
7.前清淡水總稅務司
8.淡水禮拜堂
9.滬尾偕醫館
10.淡水海關碼頭
11.湖南勇古墓
12.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13.水上機場
14.淡水氣候觀測所
 
8.淡水禮拜堂
◎ 建築年代與地址

  建築年代:1932年。
  地址:馬偕街。

◎ 建築設計與泥匠

  建築設計:偕叡廉。
  泥匠:樹司—黃阿樹是洪仔泉的兒子,洪泉司和馬偕搭配蓋過偕醫館、牛津學堂和馬偕故居、樹司承其衣缽為教會蓋過姑娘樓、八角塔、體育館、。

  淡水教會是馬偕博士於1872年親自建立的第一間教會,目前這棟仿歌德式教堂,是淡水教會在1932年為紀念設教60年而重建的教堂,為第二代馬偕設計督建,品質極佳的紅磚,名匠「樹司」以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左手邊之鐘塔直通天際,宛如禱告的手,當年鐘聲可遠揚到對岸的八里坌。教堂內部以大跨距的鐵骨托住屋頂,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四面窗戶都以西班牙彩色玻璃拼出精美圖案,透出神聖莊嚴的光線。裡面座椅、講台、聖桌、都保持原貌,目前該教會仍保存那座百年古鐘和一部民國前三年的YAMAHA古風琴。

◎ 建築背景:

  1928年,白色禮拜堂就已容納不下,當時淡水中學和神學院學生都來此禮拜,並且為了設教六十週年,決定重新籌畫。除了捐款大部分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

◎ 建築沿革  

  此教堂自1933年11月28日落成之後,一直是淡水著名的風景線,也是全台畫家最愛的寫生對象,今日這所教會仍是淡水地區最大的教會,每星期天作禮拜的人數都逾三百人。

  1986年教堂因台灣瓦難以維修,而掀換為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也更換彩色玻璃,特別是正面「三位一體」和鐘樓的「五餅二魚」和「客希馬尼禱告」五扇窗戶之圖案,更為這美麗的教堂錦上添花,成為淡水的觀光名勝。

  淡水為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的根據地,而功勞最大者首當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馬偕博士於西元 1872 年 3 月 9 日 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而在 1873 年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因無教堂,僅在租用住宅內進行。為了擴張宣教,經常率領學生到各地傳教,開設教會,交由學生主持。雖然經歷許多波折,卻能讓教會分布於整個北台灣,而北部第一所教堂設於五股,淡水教堂則是後來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為縣定古蹟。

  1901 年馬偕去世,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由於實際及擴展需要,教堂於 1915 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 1928 年因不敷使用,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於 1932 年改建,至 1933 年 9 月 3 日 完工。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而教堂已配合淡水風光,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

 
 
生命輪祀 文化新獻
地址:台灣台北淡水三芝
電話:facebook.com/918org/?tn-str=k*F 傳真:02-26299829 E-Mail:a0919083124@yahoo.com.tw
八庄大道公文史工作會製作 
歡迎各界大德蒞臨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 
網頁設計|網路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