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進忠孝東路、八德路口的華山藝文特區,剛過完的聖誕節,草坪上仍插滿了白色羽毛,大型白色耶誕樹上的羽毛也隨風搖曳生姿,遠處映照著巨幅的肖像順著周邊道路一字排開,讓人不得不駐足停留,這些八十吋乘以八十吋的巨幅攝影看板,帶領我們走入攝影師謝三泰眼中的台灣勞動精神。
抓住歷史 捕捉勞動英雄
五、六○年代台灣所創造出的經濟奇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一九五八年出生於菊島澎湖、長期投身於人文及土地關懷的謝三泰認為,這些來自於社會基層,靠著雙手打拚,揮灑身上汗水的勞動族群,是創造奇蹟的幕後英雄,但長期以來勞動階層自我忽略,也習慣被社會忽略,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許多產業更是漸漸沒落、甚至面臨走入歷史的一刻,這一群默默打拚的小螺絲釘,眼見即將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成為真正被人遺忘的一群!
尤其是傳統民俗工藝的傳承,更承受著雙重的打擊,既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還得辛苦拜師學藝,以前師徒制的技藝傳承,沒有個三五年想要出師獨當一面,根本不可能,但在一切講求速成的現代人來說,能夠吃苦耐勞虛心求教的年輕人可說是萬中選一,傳統技藝自然是直接面臨失傳的危機。
謝三泰說,「當下的勞動,即將成為明日的歷史」,「當下,就該作當下的事」,於是為了保留僅存的歷史記錄,現在「按下快門」,成為他自覺刻不容緩的事,「因為影像就如歷史的印記,現在不做,時間也不會重來,一切都不會再重演。」帶著為歷史留下印記的初衷,謝三泰透過觀景窗將我們身邊的勞工朋友,留下他們認真生活的最佳佐證,也留下了職工百態的歷史身影,彷彿企圖建構一本勞動者的百科全書,透過今日影像的紀錄,謝三泰保存了傳統產業勞動工作的工作日誌。
走遍職場 追逐生命故事
從提出構想到企畫執行,謝三泰也獲得勞委會主委陳菊莫大的支持與肯定,才得以促成此次的展出,打從一開始就設定好的「勞動尊顏」主題,強調勞工的工作尊嚴與認同,讓謝三泰在與勞工朋友們溝通時,能夠很快獲得共鳴,也在短時間內就消除了拍攝時陌生的隔閡,除了在鏡頭前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也同時對勞工朋友們產生工作的認同與激勵。對於即將失傳的技藝,透過面對面對話,勞工朋友們也試圖找出另一條符合時代性的新出路,精緻工藝的發展及產業觀光化的改變,化危機為轉機無疑是產業轉型的動力與轉捩。
為了展現勞動者的工作尊嚴及價值,謝三泰自二○○三年三月起,走遍無數個工作職場,清晨在果菜市場、屠宰場、派報處;穿梭在飛天的航空客機、遁地的下水道工程;在彌漫木屑的木雕師傅旁及布滿煙塵的衣物回收廠,以6X6的底片,追逐勞工的身影,面對面凸顯被攝者的臉部表情,深度刻畫著每個人背後的生命故事。雖然勞工朋友們在面對自己行業的甘苦,一開始並沒有「認同」,只有「認命」,但是務實的性格,讓可敬可佩的他們一步一腳印走出來,不僅靠著雙手及勞力養活了無數個家庭,也支撐著社會巨輪的轉動。
雖然社會從來就吝於給這些廣大的無名英雄掌聲,他們也習慣於安守本分,完成自己分內的事,這一群習慣被忽略的朋友,一旦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第一個反應反而是「有什麼好拍的?」在他們眼中,只是做自己本分的事,不覺有何特殊與可敬,勉強放下手中的工作,口中更是叨念著還沒完成的事。也因為這樣的真誠與執著,當相機對著他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們似乎也真心地愛上他們的工作,即使衣服總是要弄髒,指甲縫裡總沒辦法保持潔白,但是,明天,仍然要抱著愉快的心情上工,那,就展現出最自信燦爛的笑容吧!
謝三泰靦腆地說,「想以這些照片向勞工朋友們致敬,啊!太八股了。」不過,我想,他是打從心底真的想舉起手來敬禮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