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淡水與捷運系統
題目:搞什麼「軌」東西
一、前言
無論是文化歷史的演進、生活習慣的改變、環境生態的破壞,在其成、住、壞、滅之間,先知者會預言在前,後覺者則悔不當初,最悲哀者莫過於渾然不知且麻木不仁! 「捷運」這個新鮮玩藝,它給我們帶來了便捷,也帶來了人潮與商機,在它促成了繁榮的背後,又會對我們的生活、生計與生態造成怎麼樣的改變與傷害呢? 淡水除了有上天賜予的天然美景外,如何在漫無節制的搶建與短視的街道規劃中,迎接捷運所帶來的人潮?又如何在全面衝刺發展的過程中,走出特色?著實令人期待與擔憂………
二、捷運的前世今生
淡水火車建於1901年,1988年間停駛,1997年捷運上場,北淡線由一隻小毛蟲蛻變為五彩豔麗的花蝴蝶。 回顧北淡線上奔馳的老火車,每日運載著熙來攘往的過客,在那過往遙遠又模糊的記憶裡,你我可能都經驗過與擔著竹苔的魚販、菜販,機車、牲畜客貨共乘的情景;而每當車行將近關渡隧道前,非得起身關閉車窗,以免灰頭土臉;冬日清晨的蕭瑟,寒夜中末班車深夜到站時,感受著冷清的街景,唯一聽聞得到的是賣麵茶小販推車上滾沸的汽鳴聲,以及盲眼按摩師的鳴笛聲,這就是以前純樸溫馨又富鄉土氣息的淡水鎮。 當這些溫馨的記憶隨著北淡線火車停駛,淡水的對外交通,歷經長達近十年的黑暗期…班班客滿的指南客運,擔負起了龐大又沉重的輸運重責,塔城街上擠得像沙丁魚般排隊的人龍,可以綿延到延平南路…。 凡此點點滴滴隨著快速便捷、舒適安全的捷運開通後,淡水挾其豐厚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古蹟,自然地吸引了觀光人潮,加以新市鎮的開發建設,無一不在彰顯淡水是一個與台灣經濟,甚至與台北市同步發展的地區,就在我們沁淫這份甜美成就與果實之際,不意民國91年受納莉颱風的重創,在那沒有捷運可搭的二、三個月中,讓我們猶如突然地墜入痛不欲生之境。這就是我們又歡又喜、又愛又恨,既值得驕傲又令人懷舊的北淡線捷運。
三、捷運給淡水帶來的利益和損害評析
平心思量,捷運給淡水帶來什麼?
(一) 利益方面 1. 拉近城鄉距離 現代科技之進步,台北至淡水的交通,從早年的公車、火車至近年的捷運,時間縮短很多。也因而有許多藝文、音樂、講座等活動在淡水舉行,促進學術、藝文的交流,拉近城鄉距離。 2. 增進探古尋幽的意願 有了捷運,搭配接駁公車﹝古蹟公車﹞,民眾至淡水尋幽訪勝更加方便,也因而讓大家更加了解淡水的古蹟與在地文化。 3. 交通方便,減少阻塞時間 由於捷運的快捷、方便、時間容易掌握。上班、就學的民眾每日的往返,相對於其他交通工具,的確方便很多。 4. 提升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由於人潮的帶動,創造了商機,也增加了就業的機會。
(二) 損害方面 1. 環境髒亂 由於人潮的增加,垃圾量增加,環境也隨著髒亂許多。尤其假日過後的清晨,捷運站周邊真是慘不忍睹。 2. 降低生活品質 觀光人潮眾多,相對的觀光商業林立,原有的地方特色與生活品味盪然無存。 3. 交通紊亂 原是古樸的鄉鎮,現在一到假日,到處是車潮、人潮雍塞的景象。 4. 自然景觀的破壞 交通方便,房地產隨著興旺,大廈林立造成自然景觀嚴重的破壞。 四、捷運文化的形成
這幾年台北捷運木柵線、淡水線相繼通車,其他幾條路線也將陸續投入營運,台灣都市交通轉型朝向:高效率、高品質、高服務水準的大眾運輸工具。 我們不禁期待著,如果能吸引市民廣泛搭乘,因而改變了以往的交通行為,生活隨著捷運「上軌道」,甚至改變對都市交通刻板印象:把電聯車廂當作公共空間的一部份、把捷運車站當作一種重要的開放空間、把捷運建築當作都市地標藝術、在捷運系統裡欣賞藝術,更進一步地,能夠開始用藝術的眼光看待捷運……,那麼,我們有機會塑造出新時代的「捷運文化」! 六、捷運文化意涵與省思
淡水自古就是海上及路陸的門戶,雖經時空轉移,人事變化。它還是扮演著文化傳移的角色。過去火車道是將外地人,帶進淡水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時代和進步的因素,需更快速舒適的交通工具---「捷運」,然這樣的交通工具卻讓淡水本地人捱過了漫長的等待。才完完整整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帶給淡水的變化也是前所未見的。 過去淡水是台灣接收外來文化的門戶,捷運完工後,成為商業文化遞移的重要標地。捷運讓老街的形貌迅速改變,也讓一些舊有需求改變了,尚存的只有餅店、老中藥行、魚丸……等,或許在外來客的眼裡,代表淡水的才得以存留下來,捷運文化的形成背景,好似外來客的挑剃,但卻不是本地人的需求, 外來客的走訪,讓老街變成了異國街,好似百味雜陳的大雜燴。留有多少本味? 曾在一間小小的古物店找到一點點淡水味,店內陳列著精緻的布袋戲偶、火車警示油燈、老相機、老電影海報,火車長的帽子,在這不到兩坪的店內,好似回到過往時光。然今捷運文化的形成,卻好似速食文化,處處可見,不耐玩味。或有早早乘捷運而來的少數內行人,尋找不同角度的淡水,原來淡水還存在它原來的顏色,只因嘻嘻嚷嚷的人群所掩蓋,或許早晨,或許夜晚,才得以品嚐它的原色和原味。 雖然捷運文化的形成,帶來淡水整體景像的變動。但無論是淡水人或非淡水人,都對淡水的特殊風貌,有著特殊的情愫。也讓這淡水長久的文化形貌,一直以文字、圖像、儀式……等方式,留存下來。對淡水來講,這就是淡水,它的美,或許是它的善變。它的好,或許是它的合乎時宜。它變了,卻止不住對它的懷念。它變壞了,卻還是好多於壞的。或許文化的形成變異是無法在短暫時間內論斷,但任何交通、經濟、人文、生活狀態,都會因之改變。若要省思,就只有站在古物小店,去假想站在稻埕上汲水、水邊洗衣的場景,其實人們內心是多麼扭捏,希望早時的安適,卻又貪得現代科技的快速和方便,其實各種文化的形成都是多數人的意識形態所促成的,若需求少一點,享受少一些,勞動多許多。 這有可能嗎?省思總比不上變化來得快速,當我們尋得一個議題省思時,另一場觸目驚心的變化又接踵而來──如:淡水環外道路。
七、結語:選擇對地球更友善的運輸方式
在情感上,不論多麼想念舊景舊觀與懷舊心態,地球仍自轉;換個角度,以理性或較高決策思考之,交通運輸為人類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並促進了經濟發展,也造成了能源過度耗用、溫室效應、空氣污染、交通擁擠等問題。人們對接踵的負面效應焦慮憂心,有人開始倡導「永續運輸」,期望能夠改善現今交通對生態的衝擊。 相較於私人運輸,大眾運輸對生態造成的壓力較低,對資源的消費較少,選擇不同運具對地球資源的使用有著明顯的差距,如何使公部門倡導發展『綠色交通政策』(或許就可以不要淡水環外道路了);讓大眾覺醒並體認個人的運輸行為將能左右整個地球的生存環境,進而改變既有的運輸習慣,選擇對地球更友善的運輸方式。
其實,髒亂可以改善,城鎮可以更好,但在改變同時,要有自己的精神,儘可能留住在地人的共同回憶,也就留住大家的心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