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昔稱滬尾,位於淡水河北岸,距河口約二.六公里, 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Chinar社所在地。
「滬」係稱攔魚的籬笆;「尾」即河之末, 意思是指建於淡水河口的村莊,設有用碎石圍築河邊成海邊, 水漲潮時魚藏其內,退潮時則捕捉收穫。
因此滬尾即指淡水河末端設有石滬之處。 街區原指滬尾街,其港口即稱滬尾港或澹水港。 據傳日本人因為滬尾的台語發音Ho-be與日本神戶讀音Koube容易混淆,乃改名淡水。
淡水大街(現為中正路),是淡水產業經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舞台。 在這兒上演了百年來不同的產業戲碼。
走在老街上,看著熙來人往的觀光人群與不知不覺擦身而過的歲月痕跡; 從以前到現在,從繁華到平淡,完整的紀錄這一切,儘管現在都已不復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