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淡水河下游兩岸,同安人佔優勢的分布地區廣闊,因而選取「兌山李」,驗證今日祖公會祭祀活動的範圍中族群特色,即為昔日因祖籍不同分類械鬥後,同籍聚居的區域特色。在「兌山李家」之七角頭:(一)三重埔、(二)八里角、(三)水湳角、(四)溪墘角、(五)土地公厝角(今保和里)、(六)樓厝角(今樓厝里)、(七)崙仔頂角(今士林倫等里)。從出海口的八里坌到三重埔,分布在淡水河下游兩岸地區,最具有同安人優勢分布區的代表性,其中同角頭的信眾分屬兩岸聚落,證明昔日對渡口同一生活圈的水運時代。 既然三重、社子、蘆洲淡水河兩岸,皆為昔日泉州同安人的聚落分布區域,為何蘆洲的聚落大廟,是祭拜觀音菩薩的「湧蓮寺」?而沒有發展成以同安人的守護神保生大帝為主神的「保和宮」為大廟?只有發展出以保生大帝為主神的跨村落神明會「兌山李」,聯繫淡水河兩岸的各個角頭,並與大龍峒的「保安宮」有密切互動,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大道公生」,保生大帝神明聖誕千秋進行神像的交接,透露出濃厚的同安人地緣特色。而「兌山李」早期限定,只有泉州府同安縣兌山鄉的李姓移民後代才可加入,使其成為一個兼具地緣性與血緣性的組織,因此,「兌山李」是一個「祖公會」,但是隨著時代之變遷,參與者日漸複雜未必是同安縣兌山鄉的李姓移民後代。而淡水河對岸的社子地區則根本沒有一間以保生大帝為主神的寺廟,但卻是連土地公廟都有陪祀保生大帝,同樣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大道公生」,是地方熱鬧的大事,透露出同安人聚落的特色。 只是因為靠近大龍峒的「保安宮」,因此要拜保生大帝都前往保安宮,但是在「兌山李」的祖公會中,也有兩個角頭在社子地區,顯現出傳統社會中,地緣、血緣、宗教信仰等環環相扣的複雜人際關係,拓墾時代團結互保的網絡。因此本文將以廟宇為主要的觀察點,再配合廟會活動等田野實察,作為探討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方向。 以人文地理學的觀點為主軸來探索民俗廟會中神明會與祖公會的空間特性,特別是「過頭」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就精神層或就制度層甚至就器物層而言,都是一個變動(movements)現象,更是構成空間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s)所不可或缺之一大動力。由於廟會祭祀活動的連繫,促成了廟宇與廟宇、角頭與角頭、信徒與信徒乃至於神祇與神祇的連結,而組織了神明信仰的「網路結構」(networks),更逐漸地演育出廟宇之「階層」(hierarchies)關係。至於神祇的信徒以及朝拜者的分布範圍,無異為其腹地(hinterlands)。 因而在泉州同安人的優勢分布區,所擁有的角頭分布,有其一定範圍,因為宗教組織運作有其非實質會空間。這也是為何傳統之同安人神明會,可以跨淡水河兩岸,卻無法跨過基隆河與漳州人互動。 由本文的論述可知,由於社會空間是社會群體的價值及喜好與空間之結合, 所以不同族群會有不同之台北盆地淡水河流域兩岸地區,同安人神明會角頭分布的空間意義,可由各角頭所形成之「點」,再加上「過爐」或「過角頭」的繞境活動路徑,所呈現出「線」的型態,會整各方結論可以了解組成一個同祖籍聚居區域的「面」。這樣動態的祭祀活動透過「點」、「線」、「面」的解讀後,可以具體展現在現實生活空間中,而其中社會組織和文化活動,都是由傳統到現代長時間的生活交織蘊育的文化產物。透過保生大帝信仰其中之文化意涵,也可由蛛絲馬跡的拼湊後推測其全貌,「觀今而知古」了解過往拓墾或各時代之社會意義。
在淡水河下游兩岸,同安人佔優勢的分布地區廣闊,因而選取「兌山李」,驗證今日祖公會祭祀活動的範圍中族群特色,即為昔日因祖籍不同分類械鬥後,同籍聚居的區域特色。在「兌山李家」之七角頭:(一)三重埔、(二)八里角、(三)水湳角、(四)溪墘角、(五)土地公厝角(今保和里)、(六)樓厝角(今樓厝里)、(七)崙仔頂角(今士林倫等里)。從出海口的八里坌到三重埔,分布在淡水河下游兩岸地區,最具有同安人優勢分布區的代表性,其中同角頭的信眾分屬兩岸聚落,證明昔日對渡口同一生活圈的水運時代。既然三重、社子、蘆洲淡水河兩岸,皆為昔日泉州同安人的聚落分布區域,為何蘆洲的聚落大廟,是祭拜觀音菩薩的「湧蓮寺」?而沒有發展成以同安人的守護神保生大帝為主神的「保和宮」為大廟?只有發展出以保生大帝為主神的跨村落神明會「兌山李」,聯繫淡水河兩岸的各個角頭,並與大龍峒的「保安宮」有密切互動,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大道公生」,保生大帝神明聖誕千秋進行神像的交接,透露出濃厚的同安人地緣特色。而「兌山李」早期限定,只有泉州府同安縣兌山鄉的李姓移民後代才可加入,使其成為一個兼具地緣性與血緣性的組織,因此,「兌山李」是一個「祖公會」,但是隨著時代之變遷,參與者日漸複雜未必是同安縣兌山鄉的李姓移民後代。而淡水河對岸的社子地區則根本沒有一間以保生大帝為主神的寺廟,但卻是連土地公廟都有陪祀保生大帝,同樣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大道公生」,是地方熱鬧的大事,透露出同安人聚落的特色。只是因為靠近大龍峒的「保安宮」,因此要拜保生大帝都前往保安宮,但是在「兌山李」的祖公會中,也有兩個角頭在社子地區,顯現出傳統社會中,地緣、血緣、宗教信仰等環環相扣的複雜人際關係,拓墾時代團結互保的網絡。因此本文將以廟宇為主要的觀察點,再配合廟會活動等田野實察,作為探討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方向。以人文地理學的觀點為主軸來探索民俗廟會中神明會與祖公會的空間特性,特別是「過頭」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就精神層或就制度層甚至就器物層而言,都是一個變動(movements)現象,更是構成空間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s)所不可或缺之一大動力。由於廟會祭祀活動的連繫,促成了廟宇與廟宇、角頭與角頭、信徒與信徒乃至於神祇與神祇的連結,而組織了神明信仰的「網路結構」(networks),更逐漸地演育出廟宇之「階層」(hierarchies)關係。至於神祇的信徒以及朝拜者的分布範圍,無異為其腹地(hinterlands)。 因而在泉州同安人的優勢分布區,所擁有的角頭分布,有其一定範圍,因為宗教組織運作有其非實質會空間。這也是為何傳統之同安人神明會,可以跨淡水河兩岸,卻無法跨過基隆河與漳州人互動。由本文的論述可知,由於社會空間是社會群體的價值及喜好與空間之結合, 所以不同族群會有不同之台北盆地淡水河流域兩岸地區,同安人神明會角頭分布的空間意義,可由各角頭所形成之「點」,再加上「過爐」或「過角頭」的繞境活動路徑,所呈現出「線」的型態,會整各方結論可以了解組成一個同祖籍聚居區域的「面」。這樣動態的祭祀活動透過「點」、「線」、「面」的解讀後,可以具體展現在現實生活空間中,而其中社會組織和文化活動,都是由傳統到現代長時間的生活交織蘊育的文化產物。透過保生大帝信仰其中之文化意涵,也可由蛛絲馬跡的拼湊後推測其全貌,「觀今而知古」了解過往拓墾或各時代之社會意義。
在淡水河下游兩岸,同安人佔優勢的分布地區廣闊,因而選取「兌山李」,驗證今日祖公會祭祀活動的範圍中族群特色,即為昔日因祖籍不同分類械鬥後,同籍聚居的區域特色。在「兌山李家」之七角頭:(一)三重埔、(二)八里角、(三)水湳角、(四)溪墘角、(五)土地公厝角(今保和里)、(六)樓厝角(今樓厝里)、(七)崙仔頂角(今士林倫等里)。從出海口的八里坌到三重埔,分布在淡水河下游兩岸地區,最具有同安人優勢分布區的代表性,其中同角頭的信眾分屬兩岸聚落,證明昔日對渡口同一生活圈的水運時代。既然三重、社子、蘆洲淡水河兩岸,皆為昔日泉州同安人的聚落分布區域,為何蘆洲的聚落大廟,是祭拜觀音菩薩的「湧蓮寺」?而沒有發展成以同安人的守護神保生大帝為主神的「保和宮」為大廟?只有發展出以保生大帝為主神的跨村落神明會「兌山李」,聯繫淡水河兩岸的各個角頭,並與大龍峒的「保安宮」有密切互動,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大道公生」,保生大帝神明聖誕千秋進行神像的交接,透露出濃厚的同安人地緣特色。而「兌山李」早期限定,只有泉州府同安縣兌山鄉的李姓移民後代才可加入,使其成為一個兼具地緣性與血緣性的組織,因此,「兌山李」是一個「祖公會」,但是隨著時代之變遷,參與者日漸複雜未必是同安縣兌山鄉的李姓移民後代。而淡水河對岸的社子地區則根本沒有一間以保生大帝為主神的寺廟,但卻是連土地公廟都有陪祀保生大帝,同樣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五「大道公生」,是地方熱鬧的大事,透露出同安人聚落的特色。只是因為靠近大龍峒的「保安宮」,因此要拜保生大帝都前往保安宮,但是在「兌山李」的祖公會中,也有兩個角頭在社子地區,顯現出傳統社會中,地緣、血緣、宗教信仰等環環相扣的複雜人際關係,拓墾時代團結互保的網絡。因此本文將以廟宇為主要的觀察點,再配合廟會活動等田野實察,作為探討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方向。以人文地理學的觀點為主軸來探索民俗廟會中神明會與祖公會的空間特性,特別是「過頭」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就精神層或就制度層甚至就器物層而言,都是一個變動(movements)現象,更是構成空間交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s)所不可或缺之一大動力。由於廟會祭祀活動的連繫,促成了廟宇與廟宇、角頭與角頭、信徒與信徒乃至於神祇與神祇的連結,而組織了神明信仰的「網路結構」(networks),更逐漸地演育出廟宇之「階層」(hierarchies)關係。至於神祇的信徒以及朝拜者的分布範圍,無異為其腹地(hinterlands)。 因而在泉州同安人的優勢分布區,所擁有的角頭分布,有其一定範圍,因為宗教組織運作有其非實質會空間。這也是為何傳統之同安人神明會,可以跨淡水河兩岸,卻無法跨過基隆河與漳州人互動。由本文的論述可知,由於社會空間是社會群體的價值及喜好與空間之結合, 所以不同族群會有不同之台北盆地淡水河流域兩岸地區,同安人神明會角頭分布的空間意義,可由各角頭所形成之「點」,再加上「過爐」或「過角頭」的繞境活動路徑,所呈現出「線」的型態,會整各方結論可以了解組成一個同祖籍聚居區域的「面」。這樣動態的祭祀活動透過「點」、「線」、「面」的解讀後,可以具體展現在現實生活空間中,而其中社會組織和文化活動,都是由傳統到現代長時間的生活交織蘊育的文化產物。透過保生大帝信仰其中之文化意涵,也可由蛛絲馬跡的拼湊後推測其全貌,「觀今而知古」了解過往拓墾或各時代之社會意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