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諺云:「三月瘋媽祖」,但在我們北投地區的數個聚落群,自正月11日起北投街庄就到關渡宮迎媽祖繞境,祈求地方平安興旺,其中,嗄嘮別地區信徒不因交通工具的進步,仍維持徒步至關渡請神的傳統,是其地方民間信仰的特色。 一定會有人問什麼是「嗄嘮別」?根據《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指出「嗄嘮別包括今之智仁、文化、豐年、稻香、桃源、一德、關渡等七里,地處大屯山南麓及忠義山、關渡山東麓,其名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地名原點大約在今桃源國小南方至捷運線一帶。其以水磨坑溪與北投為界,清代以東為漢人處,以西則為平埔族人。由溪頭至溪尾皆為番社,分別為頂社、中社、下社。因此水磨坑溪又有番仔溝之稱。頂社又稱三層崎,位址今貴子坑休閒活動區,水咚咚瀑布區附近。中社,指今智仁里及政戰學校北面一帶。下社,址位今豐年里大業路以西捷運線兩側,居民以何、潘兩姓為主。」 桃源里位屬嗄嘮別之一,里長翁英竣說:當天9時出發到關渡宮迎媽祖,除了有「報馬仔」當先鋒,及神尪、轎班、家將、北管等陣頭,隨香信徒更達數百人,是迄今僅存步行至關渡迎請媽祖繞境的隊伍,其中「報馬仔」由還願的信徒連年擔任。神奇的是,當天雖然陰雨連綿,在請媽祖時卻出現雨停的現象。 北投地區正月行迎媽,主要是為了恭迎關渡宮大媽、二媽的聖駕繞境,大媽是關渡宮的開基媽祖,二媽則因其靈驗事蹟頻繁而擁有了廣大的信眾。關渡二媽在農業、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成為眾人心靈的寄託所在。相傳曾有一位流浪漢夜宿某地廟口,夢中忽然聽見有一小鬼對其同伴驚叫著說:「緊來走啊!嘸者明仔日大箍查某欲來,咱就走未去囉!」。原來當地正好發生瘟疫,想不到隔日在關渡二媽巡視過後,罹疫者竟都不藥而癒,因此關渡媽祖驅走疫鬼的傳說不逕而走,而疫鬼口中「大箍查某」的綽號也就暗地裡流傳於民間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