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圈-中田寮庄
六十年代祭典-1
六十年代祭典-2
三十年代照片
2003中田寮庄活動記實-1
2003中田寮庄活動記實-2
2003中田寮庄活動記實-3
破瓦厝子與演戲埔腳
忠寮旗杆厝
燕樓匠派
 
忠寮旗杆厝
淡水李耕讀於中田寮山區,清末一門三舉人,「叔姪同榜」更是佳話。古制舉人宅前可矗立旗杆,屋脊也可燕尾起翹,因此俗稱「旗杆厝」。中寮原本山村古厝林立,具同安原鄉氣息,目前都已翻新失色,僅剩此一建於光緒年間的四合院,雖位處山區鮮為人知,但卻是高水準的罕見古蹟,也是台灣最北的舉人宅弟。

燕樓宗廟

忠寮李清代一門三舉,秀才也有數位,是淡水望族。本地是其開基祖地,「燕樓」是其燈號。道光時所以此為祭祀宗廟。目前廟貌為1938年聘廖石成、黃龜理名匠所建。由於原本是山村,加上建築樸實,望之宛如農舍,是外地難見之美景。

李氏開台祖李鼎成,生於清康雍年間,是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十一都李厝鄉人。乾隆十六年,帶著父親李榮道神位與妻子林耀娘渡海來台,登陸今日關渡,過著行醫躬耕的生活。乾隆二十一年時,又帶著在台出生的兒子李臣春與李臣連,一家老小移居至滬尾竿蓁林,開始農耕生活,為日後李氏一族在淡水的傳奇故事寫下序言。乾隆五十二年、五十五年,林耀娘與李鼎成先後仙逝,葬於今日淡水第一公墓(古稱營盤埔蜂巢穴)。五十七年,二世李臣春遷移至北投子一帶,並生四子,太平、長生、江中、山石,稱為四大房。從此子孫繁衍,並逐步擴散分居至忠寮、林仔街等地,淡水人遂以忠寮李或燕樓李稱呼之。

燕樓宗廟,位於淡水鎮北投里北投子98號,古名「仙家山麓」,原本為燕樓李氏開台祖第二世李臣春故居。清乾隆57年,屋厝初建時為草廬。清朝中葉時,歷經三次分類械鬥,並且三度被焚。「燕樓」,乃李氏宗族之堂號,燕樓,是指李氏在中國燕京東角樓中原祖里而言。大約宋元之際時,其先祖李火德入閩越,經八代繁衍,後遷居至泉州同安,因此以「燕樓」做其堂號。

光緒元年,李鼎成四子,渡台二世李山石(道光年間捐資為國子監生),始改建祖厝為燕尾脊宗廟,並由李山石的三子,忠寮首位武秀才李火炎(1832-1878)守住祖廟,以防侵犯。日治昭和十二年,李協勝公記管理人李磬鐘等,將宗廟改建成琉璃瓦與三川脊之今貌。

燕樓宗廟也是清代時期,台灣鄉民分類械鬥的見證。從嘉慶到咸豐年間,燕樓宗廟歷經三次焚燬重建。嘉慶十四年,「漳泉械鬥」,漳州人會同海盜焚燬燕樓仙家草廬。道光二十一年,「頂下郊拼」,三邑人再焚燕樓祖厝。咸豐元年,四房兄弟修復祖厝,但咸豐三年的「七縣反」,祖厝第三度被焚。咸豐十年以後,忠寮李氏宗族人材輩出,多達十人分中文武科榜,未再受三邑人侵犯。不過,光緒十六年間,因武秀才李火炎與其二、三、四子皆相繼去世,只剩下長子喜祿與婦孺留守祖厝,不料北山土匪竟擄長子喜祿為人質,傷其體膚,此事最後乃以銀兩告終。

自始,燕樓宗廟的命途即多舛不平,除了早期因械鬥火焚之災外,近年來亦屢遭不肖商盜之竊害。民國七十七年初,宗廟內之祖龕雕刻牌面與武魁匾等物遭竊,其後乃請雕刻師傅按原圖複製。民國八十三年十月,矩形鐵鑄香爐亦遭人盜取,只得改放銅爐為用。不料,宵小猖獗,今年初,與文大建築系李乾朗教授前往測繪時,發現步口獅座豎材仙翁也被盜取。心中油然而生,感慨世道之不彰,竊盜之風不可抑止。

此外,李乾朗教授曾拜訪匠師廖石成先生(紅鰻師),得知昭和初期,許丙曾由龍泵間聘請匠師來淡水建造清水祖師廟。忠寮李的頭人很看中紅鰻師的匠藝,於是亦延聘同一批匠師前來建造燕樓宗廟。如今,淡水清水祖師廟早已改建甚多,不復往年之美,珍貴的交趾陶也被棄置重換。惟有燕樓宗廟仍保有多位匠師精湛的工藝作品,堪為淡水,甚或這片土地上珍貴的文化資產。一旦我們持續視若無睹,任憑宵小光顧,對淡水人與文化人而言,將會是一樁無法挽回的遺憾。



 
 
生命輪祀 文化新獻
地址:台灣台北淡水三芝
電話:facebook.com/918org/?tn-str=k*F 傳真:02-26299829 E-Mail:a0919083124@yahoo.com.tw
八庄大道公文史工作會製作 
歡迎各界大德蒞臨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 
網頁設計|網路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