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圈-下圭柔山
福德橋的歷史變遷
萬寶堂
頂田寮橋
移民開拓情形的地名
移民開拓情形的地名-1
移民開拓情形的地名-2
移民開拓情形的地名-3
淡水信用
淡水家族
淡水的傳教
寺廟之美在淡水
淡水的舊名
20101022蘇府王爺犒軍1
20101022蘇府王爺犒軍2
20101023崁頂輪甲繞境1
20101023崁頂輪甲繞境2
20101023崁頂輪甲繞境3
20101023崁頂輪甲繞境4
20110417八庄坎嵿爐主
2011大道公生日 淡水三芝吃辦桌
2011大道公靈驗 感動海賊王蔡牽
2011育英國小話劇演出喜迎淡水大道公 課程融合在地文化做傳承
2011大道公精神融入國小課程綿延不絕
 
頂田寮橋
頂田寮橋的歷史變遷

絕大部份的橋樑設施,基本上是為了多數大眾而服務的,目的在於接續空間上,兩地的信息溝通與交通往來。尤其是高度發展的商業化城市,如美國舊金山、曼哈頓,或者是我們的台北市。這些地區,每天必然湧進數十萬甚至於上百萬人,在此從事各種形形色色的活動。我們不難想像,如果這些地方少了幾座橋,或是橋上交通癱瘓了,會是一幅多麼可怕的景象。因此,橋樑的地位顯得十分重要,不容忽視,猶如人體血脈管絡之於心臟一樣。每座橋樑,不論其美學造型與否,都必須具備「往來溝通」這樣的機能性要求,才有存在的價值。雖然說橋的存在,大部份情況是為了多數人而服務的,但是,在許多非都市化鄉鎮,或是較偏遠的村里地帶,橋樑除了負起往來溝通之責外,就不一定是為了「多數人」而存在。就好比淡水鎮頂田寮橋,它的誕生,正決定於居住在此的三戶人家,忠心地為他人提供往來之便,風雨無阻。

頂田寮橋位於淡水鎮興仁里頂田寮6號宅前方,只要沿著台2號省道轉北10號縣道,然後彎入鄉間小道,前行不遠即可到達。其橋長度約九米,橋面寬約三米,由橋頭落款得知為民國60年9月竣工,至今將屆30年歷史了。前往調查時,恰巧在橋上遇見張蔡子先生正要前去菜田耕作,於是趁機向他請教一些當地的往事。張蔡子先生已經七十多歲了,但說起話來依然反應明晰,十分清楚,這令我不禁想到,都市的擁擠與限制,對老人家而言不見得是種幸福,往往鄉村漫漫的生活步調,才是歲月最末的溫柔旅途。據張先生回憶說,現在這座頂田寮橋未建造之前,即有一座規模更小的水泥橋,約四尺寬(合120公分),以做為前方張姓等人家的交通便橋。至民國六十年,因為橋指處上方三戶人家所需,舊橋已不敷使用,因此改建成如今面貌,「頂田寮橋」的名字也是後來才取的。隨著淡水鎮道路品質更新計畫的逐年推行,民國69年編列「頂田寮柏油路面工程」300000元預算,民國72年也編有「頂田寮道路工程」400000元預算,使這片地區的交通便利性更加順暢舒適,擴大了頂田寮橋為民服務的積極價值。近年來,張蔡子先生見橋面寬度過窄,不利現今車輛通行,有意請淡水鎮公所重建加寬,但申請至今未得公所同意。

頂田寮橋跨越興化店溪支流,溪流規模雖不大,但溪水清澈,設有水圳引至附近農田以利灌溉。近日不知何故,橋頭柱竟遭受若干損壞,不過卻意外發現其造橋所使用的混凝土中含有不少卵石存在,不同於今日之混凝土,原因出於級配石料的不同,造橋時會依據使用狀況與經費選擇砂石級配成份等級。頂田寮橋的建造年代中,使用卵石級配是很普遍的選擇。

文化篇:

此處地區古老的舊地名不少,由其名稱,多能望文生義,約略了解其命名緣由。頂田寮橋命名的由來,自然也可以很容易從如此鄉土的名字體會得到。由於此處地理環境,低緩丘陵地起伏遍佈,農業開墾便依地勢而行,所以,早先梯道水田處處可見,農民們為就近照顧這些水田,大多在附近築草寮做為耕作休息之居所。「頂田寮」的緣由,便因在水田高處設有草屋厝數間,故名。另外,附近還有「下田寮」地名,因地勢低下,相對於頂田寮而言,故以此為名。頂田寮橋座落於興化里內,興化里地區在清代時期開墾的力量,主要來自福建興化府漢人移民。隨著渡台鄉民漸多,慢慢地,興化移民們在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形成了以宗族為主體的移民聚落。從此之後,這裡與興化人揉合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而土地也終於有了它專屬的名字-「興化店」。興化店之名一直傳用至今天,即便是光復後正式的行政區劃,也以「興化里」名之,用以紀念當初渡海來此開闢的興化府移民先鋒。而說到移民先鋒的蓽路藍縷,就不能不提到鄰近的「雲廣坑」。盧雲廣,清康熙年間人士,興化府漢人移民之中,有許多人是跟隨他至此從事移民開墾的,後人為表彰他的貢獻,於是便將他所開闢地區定名為「雲廣坑」。此外,「大牛稠」,因為是牧牛之所在,古人可能為求方便記憶,也以其做為地方名的稱呼。

雖然,這些十分懷舊的名字,已無法從現代社會認知的角度看出任何實質化意義,我想大牛稠那裡,也不會再見到有人依舊放牛吃牧草。不過,這些地名,的確很傳神地描繪了歷史上,那些特定時空中的地理情狀與人文景觀。使人從簡述的文字中即刻領略了具體而微的意義特徵。後人不但可藉此了解先人的生活景象,也能重構起鄉土的歷史面貌,賡續著土地之上,人與文化的民族情感。

地景變化與產業開發

附近農地大多配合政府政策不再從事於稻米耕作,政府則依據耕地面積,改以每月固定金額補助。不過,大面積的水稻田耕作雖不復見,但居民偶爾還是種種蔬果野菜,既可做為自家食用,又能維持地力運作循環,不致任其荒廢。像張蔡子先生雖亦配合政府政策,每天仍下田勞動,種植一些蔬果自用,如絲瓜、空心菜、柚子、柑橘等。一方面,這也是老農民一生為常的生活基調,不因時代變遷而影響其簡樸單純的個性。

頂田寮橋的不遠處新開了一家興明釣魚池,每至假日,釣客眾多,人來人往。猜想大概也是受到此處幽靜氣息,綠意環繞所吸引而來。附近還有許多產業座落,例如三光惟達、通信電子、美瓷公司、匯眾鋁業等。
 
 
生命輪祀 文化新獻
地址:台灣台北淡水三芝
電話:facebook.com/918org/?tn-str=k*F 傳真:02-26299829 E-Mail:a0919083124@yahoo.com.tw
八庄大道公文史工作會製作 
歡迎各界大德蒞臨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 
網頁設計|網路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