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田橋遺址
2.滬尾砲台
3.紅毛城 領事官邸
4.理學堂大書院
5.外僑墓園
6.馬偕墓園
7.前清淡水總稅務司
8.淡水禮拜堂
9.滬尾偕醫館
10.淡水海關碼頭
11.湖南勇古墓
12.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13.水上機場
14.淡水氣候觀測所
 
14.淡水氣候觀測所
  西元 1885 年,清朝淡水海關便開始實施氣象觀測。 1887 年,淡水更與香港相互交換氣象電報。

1897 年 10 月,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更在淡水「滬尾支廳」建造台灣第一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高 15. 5 公尺,現為縣定古蹟。

  1930 年代,台灣航空事業開始起步,氣象情報搜集日趨重要,台灣總督府便在 1938 年正式成立氣象台,展開全台灣氣象測候網的建置。水上機場於 1937 年開始籌設,總督府氣象台配合機場使用,也於 1941 年設立氣象台「淡水出張所」,負責各種氣象觀測的工作。

淡水測候所,位於鼻仔頭水上機場上方,位置為東經 120.16 度,北緯 25.10 度,海拔高度 19 公尺 。

它除氣象觀測外,而兼辦觀測沿岸潮汐變化。淡水氣象觀測所乃配合水上飛機場興建使用,除氣象觀測外 也兼觀測沿岸潮汐變化。每年東北季風開始吹,只有這棟白色樓房最了解淡水,從河口而來的,總掀起一陣陣的喧嘩;北部最冷的所在,再次提醒來滬尾尋幽的人。

位於中正東路42巷6號的「淡水氣候觀測所」,建於1937年,是日治時期北部最重要觀測所之一,她忠實記錄了淡水地區歷年來的氣候變化,不但具氣象史上的象徵意義,且其科學性的觀測設施亦可視為台灣步入近代化的見證史蹟。

根據潛心研究淡水鄉土史實的周明德先生所著「海天雜文」一書中記載:「眾所皆知,昔日淡水河口是著名的國際港口——淡水港,但是鮮少人知此港口曾為國際機場。從觀音山麓八里渡頭乘渡船駛往淡水途中,視野極遼闊,景色怡人,在右前方可看出有一丘陵地,是淡水鎮第一公墓,其下面瀕河一片茂密的相思林,這一帶便是鼻頭村(今空軍氣象聯隊所在),此綠森森的河岸裡有一塊頗顯眼的水泥造溜滑台(係牽引飛艇上岸維修時於水陸間的設備),由岸上延長至河裡。此快便是淡水水上機場的現存唯一遺跡。」〈氣候所的儀器〉

1 、日照:太陽出來照射的累計時間,測出太陽一天出來累計幾小時,譬如說 4 月 3 日的太陽累計的比率為 11 小時 57%

60 × 0.75 = 34.2 分

1 小時 60 分鐘= 100%

焦耳的計算公式:焦耳 M1/M2

2 、日射:它的熱量都是以南邊為主,先往南邊在往西邊, - 我們所在的位置都是在北半球。

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北緯 23.5 度

冬天 - 我們所在的位置都是在南半球

太陽直射的地方,太陽就越強。

3 、中央氣象局所採用的傳統式偵測紙

紙若有破痕,為太陽已照射過的痕跡

冬天 - 南半球

夏天 - 北半球

紙沒有破痕,表示當日無太陽照射。

4 、傳統雨量器:內有一個高水杯,每日觀察它的刻度,就能判定每日的雨量,看刻度及看水的凹處,水與酒精是看水杯下面的拋物線,水銀是看水杯上面的拋物線。

5 、電腦式測雨量器:利用翹翹版的原理,裡面有水杯,水滿 0.5cm ,水就會自動降下來。

6 、電腦式測雨量器:為偵測雨量的強度,利用煤油的原理,看下雨速度的快慢,在日本時代 - 是為了配合水上機場的操作。

7 、雨量器:現今已沒有使用。

8 、發射器與雨量氣是一起的、所以同樣沒有在使用。

9 、百頁箱:百頁箱為何是白色呢!因為將百頁箱漆為白色的話,是可反射太陽的輻射,百頁箱內共有四隻溫度計,橫向為偵測最高溫度,直向為偵測最低溫度,每日的溫度計須歸零,百頁箱擺設的角度須為坐南朝北,因為太陽是從東邊出來的,從東向西,而太陽是不能直射百頁箱。

10 、白色電腦測雨量器:測式雨量的強度,通常專用於氣象台、水庫。

11 、白色電腦測與量器:它本身已有感應器存在。

12 、地震儀:背面有著中央氣象局的字,全省有 25 個氣象氣候所站。地震儀是以小目標在做偵測,像每日捷運車通行時,都會有些震動,但這是偵測不出來的,因為震動的頻率是不一樣,而淡水氣象測後是一個站,全省有 25 個中繼站,像 921 地震或 331 地震都是由 25 個站,偵測出,再由台北中繼站作總偵測,交由台北總局做匯集分析,而由氣象台播報訊息。


 
 
生命輪祀 文化新獻
地址:台灣台北淡水三芝
電話:facebook.com/918org/?tn-str=k*F 傳真:02-26299829 E-Mail:a0919083124@yahoo.com.tw
八庄大道公文史工作會製作 
歡迎各界大德蒞臨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 
網頁設計|網路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