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
董事長:廖武治 地 址: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電 話:(02) 2595-1676 傳 真:(02) 2598-2576 網 址:www.baoan.org.tw E-Mail:service@baoan.org.tw
保安宮,設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六十一號,民間俗稱「大道公廟」,現已被政府列為二級古蹟,在清朝與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的祖師廟,並稱台北市三大寺廟,香火鼎盛,每日迢迢來此上香祈求庇佑的信眾與遊客絡繹不絕.....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地。
乾隆初年,有大批福建同安人移入墾殖;到乾隆中葉,便成立「大浪泵庄」,不久改稱「大隆同」,隆表示興盛,同即意指「同安人」。後來因為「大隆同」地靈人傑,環境清幽,文才碩儒輩出,其街東又有一龍峒山(舊圓山動物園),山形似龍,「大隆同」剛好位於龍尾,故將「大隆同」改為「大龍峒」,以使名實相符。保安宮即建於大龍峒地區,因為是同安人所蓋,所以取名保安宮,有保佑同安人的意思。
傳說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同安先民初至大龍峒開墾,當地氣候不穩,瘴癘疫疾四起,許多人因水土不服而亡故,於是有人回到故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將他們往昔信仰的守護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至大龍峒奉祀;惟當時民生困難,人力不足,所以僅用木造架設簡陋廟宇供奉。
但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因此當地居民為感念保生大帝的澤被,便於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集資將草木搭蓋的小廟翻修為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關於保安宮的創建,根據<台灣文化志>、<台北文物>、<淡水廳志>所記載:當時胼手胝足到北台灣發展的同安先民,為感謝保生大帝的靈佑庇護,於是集合附近仕紳於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共同聚資興建保安宮於現址,由於工程浩大,分成數期興工,於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正式完工,分前殿、正殿、後殿及東西護室,莊嚴巍峨,終年香火連綿。
據說當時購自大陸福建用來修築保安宮的建材,並沒有完全用完,於是地方仕紳王智記糾集,由鄭、高、陳、林、周、蔡集資,購買剩餘的建材,在保安宮西側漲a方,興建兩排店鋪(一間為一坎),賣給當地居民營商,南北相向每排二十二間,總共四十四間,樣式格局皆完全一樣,稱之為「四十四坎」。
於是大龍峒開始有街肆出現,並以四十四坎為中心,發展商業,聚集人煙。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對大龍峒保安宮而言,別具意義,因為在供奉的數十座神明中,安座於保恩堂,與註生娘娘身邊的「義勇公」與「池頭夫人」,百年前,他們只是升斗小民,為了保護宗族,在台北地區爆發的「頂下郊拼」與「漳泉械鬥」戰役中犧牲生命。
如今「池頭夫人」成了孕婦安產的神明,義勇公的勇者形象留在世人記憶中,也成為保安宮年年中元普渡特別超渡的亡魂。
這段歷史要把時間拉到清朝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當時艋舺(萬華)商業正興,卻發生頂郊與下郊人因碼頭力伕口角及商業利益大械鬥,俗稱「頂下郊拼」,戰禍波及大龍峒。
據「台北市志」記載,頂郊以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為主,下郊人為同安人,當時頂郊人勢力龐大,下郊人勢力單薄,只好依附在漳州人之下,並聚集在偏僻的八甲庄(目前老松國小附近)伺機而動。
頂郊人的人力物力都較佔優識,大本營設在龍山寺,由黃龍安領導,黃某富魄力,深謀遠略,資力日益雄厚。下郊人是林佑藻領導,林某也是一位富商,此人精明強幹,雄才大略,兩郊實力各有千秋,互不相讓,雙方對峙達數年之久。
兩郊以河濠為界(目前的康定路、內江街、廣州街一帶),一八五九年九月七日,頂郊人商借祖師廟,加以拆毀作為攻擊對方的通路,以空桶裝滿泥沙,掩護進擊,攻入八甲庄,大肆燒殺,下郊人節節敗退之餘,乘機將奉祀在霞海城隍廟的城隍寶像搶出,分路向奎母卒(現今大稻埕)及大龍峒山奔逃,並以保安宮為大本營,繼續整編對抗,同月十七日,頂郊人又攻進保安宮,下郊人祈求保生大帝保佑,終於擊退頂郊人。
不過在這次搏鬥中,同安人傷亡嚴重,尤其在搶奪城隍爺衝殺中,喪生無數,保安宮為追念這些護神中喪生的戰士,為他們立牌位並尊稱為義勇公。
保安宮副董事長廖武治說,據聞義勇公的遺骸葬在北縣五股鄉公墓內,墓碑正面寫著:義勇諸公之墓,背面寫著:咸豐三年八甲庄民,鬥陣沒卅八義士遺骸之紀念碑。 每年在池頭夫人殉難這天(適值七月中元普渡),泉州人都在保安宮舉行盛大祭典。加上池頭夫人是難產而死的魂,孕婦前往祭祀可保平安,所以婦女們又信為安產的神,而配祀於註生娘娘身旁。 漳泉械鬥事件除了萬華的漳州、泉州人一路打到大同區外,士林的漳州人也加入戰局,與大龍峒的泉州人打了起來,一八五九年某日,芝蘭(目前的士林)的漳州人沿著圓山仔腳進攻保安宮,宮內原寄住一群乞丐,晚飯後在庭院閒聊,獲悉漳州人來襲,臨機應變,每人手執棒杖,露出一頭,權充槍械,埋伏在要口上,來襲的漳州人不明底細,懷疑是敵方早有準備,不敢進攻而退,事後居民為感謝乞丐保護鄉梓之功,便蓋了一座「天子門生府」於後宮,專供乞丐們定居。
所謂天子門生府,是乞丐寮的雅稱,天子門生府的門聯上即寫有「兩國封王薛平貴,一品當朝鄭元和」,意思是說,薛平貴與鄭元和二人,都曾淪落做過乞丐,後來卻創造錦繡前程,大大發跡,有提醒世人不要輕視乞丐用意。後來保安宮後乞丐寮因乞丐人數增加,又添建一座,使得前者稱為頂寮,後者名為下寮。
百年來中元普渡,在保安宮眾神明中,義勇公與池頭夫人事蹟雖鮮為人知,但卻是寺方特別祭祀的亡魂,其中池頭夫人還是保安宮掌管「牽藏」的「藏腳媽」,所謂「牽藏」是指超渡溺水、死於難產或因血光之災意外死亡的孤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