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屏東東港大潭保安宮
宮址:大潭里大潭路一七之ㄧ號 電話:08-8351356
大潭保安宮坐落於台灣南部屏東縣東港鎮東郊大潭里大潭路一七之ㄧ號。由草創迄今已歷三百餘年,是屏東縣最早供奉保生大帝之廟宇,先民原籍多為福建漳泉地方人氏。明末清初渡海而來,循今之大鵬灣口而入(大鵬灣舊名金茄萣港,係現今林邊溪之尾閭),而散居沿溪兩岸,已漁牧而漸及農耕,故名其村為「羊仔庄」。
後有陳姓先民於清朝康熙年間(約公元一六六七年)由故鄉迎請一尊七吋高之保生大帝神像回庄供奉,並建茅舍為其宮室,其址約再保安宮現址之後西北方三百米之處。至清朝道光年間(約公元一八二一年)由於地方不靖,時有盜寇入侵,乃將沿溪散居之各姓計有陳、林、吳、趙及稍後遷入之莊、蘇、黃、許、李、王、劉、顏、蔡、阮、倪等遷集於現址村舍,並築尖竹圍籬護牆及護庄河溝,以共同拒抗盜匪。乃更名曰「新庄」。並集資遷建保安宮於現址。廟以磚瓦建造,由陳姓負擔後殿建廟經費,其餘各姓同負前殿建費,遵奉保生大帝只是其有三兄弟即吳、許、孫三真人為主神。
至清朝咸豐年間(約公元ㄧ八五ㄧ年)有ㄧ唐山客,賣藝於東鄰之林邊庄(即今林邊鄉治)其隨身供奉一尊神像甚為靈異,當時先民奉保生大帝指示,虔備厚禮,情商該唐山客割愛,而迎回該尊神像,即池府千歲軟身之金身也。復奉大帝指示將保安宮加稱為「文武殿」以表達對池府千歲之崇仰也。
甲午戰後,清朝割讓台灣予日本,日人入據,修築現之牛埔溪堤防,並興水利,開挖蘇榮溝(蘇榮為本里紳士,極力向日本人建議興築以利本里農田灌溉為名。)復挖祖先墳場而建造東港支線鐵路及公路(今之沿海公路屏東、東港、枋寮線)擴建金茄萣港,挖河泥田基地為飛機場,並建地下機庫,可容戰機百架;拓港口而成為侵略南洋(即東南亞菲律賓各國)之大軍港,成為日軍進攻南洋之最大海空基地。並將基地命名為「大鵬」,而所拓海港命名為大潭(即今大鵬灣之名稱之由來)。復將原名「新莊」加稱「大潭新莊庄」或稱「大潭新」以別於「台北新莊」之名而便日軍通訊也。從此「大潭新」遂訂為東港地政府所編排地籍號區段之名。(
東港大潭保安宮天恩堂,係於前清道光年間,先民為墾荒務農,而自各地移居於現址,因聚居而成新部落,故早期稱為新庄。先民集資建廟膜拜。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致廟破舊不堪。民國五十五年,蘇添飛等,不忍見其傾頹,乃發起重建大廟,募款著手進行重建工作。大廟於民國五十九年農曆八月竣工落成。
民國六十三年著「大道明燈」書,堂號為「省修社德善堂」。民國六十五年著「大道玄門」書。後改堂號為「大潭保安宮省修社天恩堂」。附設「台灣源俗史料文物教育館」。
二、廟堂建設:
東港大潭保安宮省修社天恩堂設於台灣省屏東縣東港鎮大潭里,高雄、恒春間沿海公路,位於東港、林邊中間之大潭社區,廟地面積六百多坪,建地面積一二0餘坪。為古典宮殿式建築,畫棟雕樑,古色古香。
三、主祀神及配祀神:
(一)主祀神保生大帝(本堂主席)
(二)配祀神
1. 池府千歲(本堂副主席)
2. 封府千歲(本堂副主席東港地區三年一科,即丁未正科大千歲)
3. 趙府千歲(本堂主席東港地區三年一科,即癸丑正科大千歲)
4. 楚府千歲(本堂主席東港地區三年一科,即丙辰正科大千歲)
四、活動集錦:
東港大潭保安宮省修社天恩堂,現階段仍以教化醒世為主要目標,訂每月逢三、六、九為扶鸞期。加入該堂為堂生者,共同協力,致力於使仁義之風廣被世道民心。
該堂曾訪問桃園明聖道院、水里受鎮宮、台中市聖壽宮、埔里道天堂參拜神明聯誼活動,觀摩鸞務共研聖理,受到各堂善男信女熱烈歡迎。
|
|
|
|
|